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正文
什么是荣辱观?知耻后勇是什么意思?
来源:巴中在线作者:洞察网2022-12-19 16:57:34

自孔子以来,儒家将君子树立为一种理想人格,君子被要求具备多种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标准,而荣辱这一对基本伦理范畴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从自身修养和家国治理的角度出发,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荣辱观文化。

什么是荣辱观?

就《说文解字》来看,”荣”本义一是桐木,桐木高大挺拔,树木之中算为上等;另一义则是指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也是比较突出的地方。据此可见”荣”多指事物优秀或显著的部分,故后来将”荣”引申为”荣耀、荣誉”,表示对事物的肯定性评价。

“辱”有”耻辱、羞辱”之义,指一个人在言行上超出或背离了道德行为而受到来自他人的否定性评价,或者经过自我反思后内心产生出羞愧与内疚等的心理活动。但是”辱”与”耻”虽意思相近,又有所区别。”辱”多是来自于外在情感的力量,是他人、社会对个人进行的否定的道德评价,而”耻”常常是个人对自我道德言行的内在性反思得出的结果。

荣辱作为一对伦理范畴,表示对他人作道德评价或者自我评价时的赞美或羞恶,也可以是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评判。总体来说,荣辱包含着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两个方面。

自孔子以来,荣辱意识便在儒家思想内容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孔子并未明确地定义荣辱,而是多从耻的角度出发表明他对荣辱意识的认知。

“耻”在《论语》 *** 出现16次,而”荣””辱”分别只出现了1次和5次。如《论语·公冶长》所言,对于拥有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表里不一的人,孔子与左丘明都认为这是可耻的。也就是说巧言令色是耻辱的行为,不被提倡。

孔子又说过总是花言巧语的人不太会拥有仁德这项优秀的品格。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具备仁德呢?孔子给出了他的答案,那便是儒家一直提倡的君子。(《论语·里仁》)君子时刻谨记持有仁德之心,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成就声名。

因此,孔子提倡的荣辱意识应是以仁和耻为标准的道德评价。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仁对荣辱的重要影响。

到了荀子,他对荣辱有了更为详细的思考。荀子首先对荣与辱进行区别,认为先遵守道义然后考虑利益是光荣的,先考虑利益再遵守道义是耻辱的;光荣的人常常是通达的,耻辱的人常常是贫困的;通达的人常常可以统治他人,而贫困的人常常受制于人。

其次,荀子将荣辱与义利相联系,以义为先的行为是光荣的,将利益置于道义之前的行为是耻辱的。最后,荀子将荣、辱和义、利做了详细排列组合,进一步提出”义荣”、”势荣”、”义辱”、”势辱”的概念。

所谓”义荣”,荀子将其定义为”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荀子·正论》),这些从内心产生出的光荣,是符合道义的光荣,故称之为”义荣”;而”势荣”则是”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荀子·正论》),这是外表地位上的光荣,故称之为”势荣”。

荀子所说的”义辱”是由内心产生出的耻辱,如” *** 、污僈,犯分、乱理,骄暴、贪利”,这属于道义上的耻辱;而”势辱”指的是来自于外来的羞辱,如”詈侮捽搏,捶笞、膑脚,斩、断、枯、磔”等刑罚所带的耻辱,这种耻辱是从身外而来。

“义辱”、”势辱”都是不可取的,都应避免。荀子表示,君子可以有”势辱”但不可有”义辱”,而”义荣”、”势荣”君子可二者兼得。

君子荣辱思想的标准

荣辱意识应存于君子心中,成为其道德的自我约束和纠正言语行为的价值标准。正如孟子所说的”四端”之一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从个体来看,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属性,但如何使其良性发展,儒家对此有着自己的荣辱标准和养成 *** 。

儒家将知荣辱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素质,是”为人”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孔子提出”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将”知耻”看成接近于勇敢并且值得称赞的事情。只有树立了羞耻之心,从自我意识出发,谨慎管理自己的行为和约束自己的言语,才能适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和人格境界的提升。

孟子认为”知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和不可跨越的道德标准。

儒家讲君子知荣辱,其重要标准之一是对于自我内在德行的修养。荀子将自己的道德品质不好视为羞耻的事情,不将被人污蔑看成羞耻;认为不诚实是羞耻的,不将不被人信任看成是羞耻的;把自己的无能视为是羞耻的,不将不被重用看成是羞耻的。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知耻后勇 什么是荣辱观 君子荣辱思想的标准 儒家思想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